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红烛尽 (第4/6页)
角而上”。虽然有些不堪回首,但这的确就是,我与庄子比较正式的开始。 自顾自的研究完逍遥游,然后又兴致勃勃的买了一本庄子,又是很巧的翻到了小学时看到的梁濠之辩,也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这时再看可就不是少时的草草了事,反倒是颇有味道。 与《逍遥游》中所述的鹏鸟翱翔于天地,可却终有所束之假逍遥,和圣人无拘于己的真逍遥相比,梁濠之辩更加强调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物我一致的境界。 这在我看来就有点像小僧的诗“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或许参禅对我们而言,却有其距离,那我们可以换个概念,把参禅改做年龄。 小的时候,啥也不懂,无忧无虑的,整日里除了与玩伴们玩,便是自己独乐,那时,看见山会想到老虎狮子,看见水会想到青蛙小鱼,而这只是表象,事实上只有我们把山水当做山水,才能自然而然的想到与山水相关的事物。 等到了中年,在浮世中也算小有颠簸,人与人之间的情仇爱恨,时时刻刻都萦绕心头。或是为爱,又或是为财,心里总是有这样那样放不下的事。这时,哪还有什么闲心看山看水,即便是偶有闲暇,去看上一看,也多半是心里在想事。 看着山,学子们又想起了那如山般的作业,工薪族又想起了如山般的房贷车贷,而看着水,痴男怨女们又想起了那如水般的红尘,这时,又何来山水可言,有的不过是人类情感的外放。 给句诗大家自己体会下“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是啊,大自然的死物又怎会多愁善感,还不是因为人在作祟,诗人笔下那些会哭会笑的花草树木,山山水水,其实就是诗人自己啊! 时间不断流逝,不久我们便老了,或许是有些快,可这就是时光,等人老了,经历的事情就多了,也就知晓了生命原来除去生命都不重要,少时的大志向,大追求,也就都看淡了罢。 任他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都已经经历到厌倦,情感上也很难有大的波动,余下光阴最好还是看看这美妙的世界,整个人也应是沉淀了,这个时候,再去看看山水,看到的就是纯粹的山水了,与少时一般,没有过多的纷扰,人也算是回归了自然。 参禅一如年岁,所谓修心,参禅不过就是人生的修炼,或许,我们不一定会青灯古佛,但我们的人生却仍是生长的姿态,庄子的梁濠之辩在我看来,就是人生的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而《逍遥游》则是人生的最后境界,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这里,有人就会问了,那第二个境界呢?莫不是庄子跳级了?其不然,就请继续往下看吧。但对于庄子的第二阶段都是我个人观点,大家不要认真,看看就行。 《至乐》篇有言: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与常人不同,如果是我们,我是说如果啊,算了,感觉有些不吉利。那就打个比方:森林里生活了一对麋鹿,一公一母且是夫妻,两人生活的好好的,可突然有一天,母鹿被猎人打死了,但尸体并未被拖走,那么请问,公鹿看到母鹿的尸体会怎么做。 那些说什么报仇之类的我们就先忽略哈,什么逻辑?公鹿虽然是动物,但他看见母鹿死后,应该是会哭的,总有人说动物没有情感,但我感觉,伤心它们还是有的,公鹿的泪腺也允许他落泪。 其实这很正常,就拿我们人来说,别说是自己至亲至爱之人逝去,就算是个刚接触不久的陌生人逝去了,我们也会有些难过,不说去吊唁他了,至少近几天是不可能开心的起来,而庄子不同,他非但没有表现伤心的样子,反倒自顾自的敲锣打鼓。 搞清楚啊,死去的那人可是庄子的妻子,这里就连惠子都看不下去了“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这句话,就是最大的不解与不满。很正常的,我相信就算是换一个人也会忍不住的愤怒吧。 更何况惠子又是庄子的好友,对于好友这近乎无理的行径,惠子是非常不能理解的。“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果然庄子听后,也是说明了事情原由。 庄子讲的大概就是一个始终关系,人之始,本无人,人之终,遂无人。人一开始也就是不存在的,人死后不就是回到了开始的状态吗?难道我们要为一个本就是不存在的事物的离去而伤悲吗?反正呢,我是这样理解的,这句话放在当代未免有些消极,可要是放在正统道家思想却是上乘。 毕竟此话是触及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