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一章 海阳 (第2/2页)
侧,还不曾有如此之多芦苇、菖蒲,至于石塘,更是从未有过,是首李带人亲自垒砌加固。” 石塘的规模不小,主要是把滩涂地压实,通过大量的木桩、石柱来防止石块被江水冲走。 这就是防波堤的一种,配合大量的芦苇、菖蒲,正常的江水冲刷,对阳口大埝的伤害,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甚至因为这样的布置,形成了别致的生态,以往夜晚捕捞鳗鲡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现在,打着火把下堤,根据退潮情况,夜晚捕捞鳗鲡的数量相当可观。 李解直接在大坝内侧开辟了鳗鲡养殖场,这些养殖场的规模不小,形成的原因,也是为了配合疏浚河道修筑河堤。 从阳口大埝入内,通过海阳市场,顺着雉水北上,就能抵达雉邑。 而整饬雉水的过程中,清淤、围田、烧荒、筑堤,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大量的低洼地。 有些低洼地因为清淤工程量太大,就被李解稍微改造了一下,做成了鳗鲡养殖场。 鳗鲡苗的捕捞很简单,在李解还是做工头那会儿,人工繁育鳗鲡也只能说是初步产生效益,东亚地区养殖鳗鲡所需要的幼苗,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野外捕捞。而因为江海沿岸的污染问题,鳗鲡苗的数量急剧下降。 但即便是急剧下降,到了夜晚前去捕捞幼苗,那种密密麻麻的情况,也是会让正常人产生密集恐惧症。 水中的场面,就像是千百万条绦虫在扭曲着,极为恶心。 有一次李工头给一个养殖户修内部道路,活儿不大,也就几万块钱。但是养殖户的老婆跟人跑了,还卷走了他一大笔钱,导致养殖户负债累累,无奈之下,养殖户就把鳗鲡抵给了李工头。 这也导致李解哪怕被旦捡回去之后,对于鳗鲡也没啥感觉。 明明很肥很嫩,做个照烧鳗鱼饭更是香喷喷,但是吃了就是想吐…… 不过这不妨碍李工头成了李乡长李县长之后,把鳗鲡养起来,反正没啥成本,没事干就喂点鱼粉,一万条幼苗死八成都是净赚。 这时候的鳗鲡再娇贵,也是无所谓的,因为鳗鲡养殖场本身就是聊胜于无。 再说海阳市场附近的水质相当不错,加上蚯蚓、红虫、贝类丰富,配合鱼粉,只要保证鱼塘经常换水,李县长根本不担心化工排放物污染了养殖场。 真正要担心的,反而是水豚、宽吻鳄这种喜欢偷鸡摸狗的野生动物。 十几个养殖场,就算暴毙九成多,只要有一个养殖场有成年鳗鲡产出,这年头,也就全部赚了回来。 成年鳗鲡很耐cao,长途运输不成问题,通过邗沟,可以直接转运到淮县,然后再通过吴国已经成熟的水道,不管是走淮河还是泗水,都能初步抵达中原地区。 活鳗鲡的销路是不愁的,但真正大赚的,还是鳗鲡干。 直接风干或者腌渍风干,都会产生一种鲜味,当然李解做工头那会儿是不吃的,因为养殖户说这玩意儿不健康,有轻微毒性。 但李县长寻思着,了不起拉肚子,要死哪儿那么容易? 再说了,又不是自己吃,卖给别人吃,怕什么? 要不是河豚抓起来不难,李县长还打算把河豚做成河豚干,然后出口给宋国老乡们尝尝鲜。 长江第一鲜,吃起来贼嗨,味道棒极了。 入口之后,飘飘欲仙,然后就升仙得道,忘却人间憾事。 可惜,也不知道是李县长比河豚还毒是怎么地,他在白沙村当村长那会儿,就没逮着几条河豚。 反而是东沙的沿海地区,倒是有大量河豚出没。 只不过东沙的野人们也比较淳朴,他们自己不吃,都是提纯了河豚内脏中的毒素之后,浸润在箭头上,然后射点小动物什么的。 “海阳竟然有牧场?” “入春之后开辟的,主要是养牛和羊。江阴邑往东,则是养鹿和驴,还有马。” 跟着叔乙前往海阳做事的士人们都是很惊讶,原本他们还奇怪,明明江阴邑大牲口不少啊,怎么春耕的时候,耕牛也没见着有多少。水田之中,大象出工量都比耕牛多,耕牛上工的次数,可能还没有奴工多。 现在过江一看,才知道牛大多数都在江北,而且数量相当的多,规模相当的大。 只一个牧场,有舒庸国来的士人稍微估算了一下,应该犍牛在三百头以上,圈栏中还有母牛,而且似乎还产奶,因为有和白沙村一样的牛奶桶,这种木桶非常的明显,上面有专门的标识。 不过牛奶并非是用来喝的,主要是用作奶制品。 姑苏“百司”采购的另外一个重要物资,就是奶干、奶酪。 而在海阳市场上,跟狩猎队以及淮夷交易皮货的商品中,仅次于粮食、布匹、石器的,就是奶制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