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227) (第1/3页)
到被薛临拿住米囊至瘾的把柄,为了薛临手中的高浓度米囊,态度不断软化。 再到最后勉为其难的答应与陈国议和。 随后赵国与陈国又为议和的地点和时间,开始新一轮的争论。 终究还是被拿住把柄的永和帝做出退让。 和谈的地点仍旧是陈国提出的白县,时间往后延迟十天。 宋佩瑜全程紧盯赵国与陈国为议和的地点和时间产生的争论,通过一封封来自陈国的国书,轻而易举的琢磨透陈国的底线。 议和的地点必须在白县,成县与丰县也不行。 时间最多可以提前或者延后十天。 每次感觉到陈国对白县的执着,宋佩瑜都会去东宫书房的隔间研究豫州的沙盘。 白县,究竟特殊在什么地方? 直到临近赵国与陈国商定的议和时间,宋佩瑜还是没有想通这个问题。 重奕与宋佩瑜离开咸阳后,永和帝突然下旨,将一些不重要的折子交给三省处理,坐实他与肃王已经有心无力的传闻。 对于与陈国议和这件事,赵国的朝臣大多持赞同意见,少部分朝臣虽然不赞同,却也不抗拒与陈国议和。 在赵臣眼中,赵国没有水军,且至少五年内都没法拥有训练有素的水军,就代表赵国至少五年之内都拿陈国没办法。 而且永和帝与肃王起码几年之内,赵国都不宜有太大的变动。 与陈国议和,既能迷惑陈国,让陈国放松警惕,又能向天下人证明大赵希望九州太平,并非容不下陈国。 将来赵国万事俱备之时,想要找陈国先违背双方议和条件的把柄,难道还会愁找不到? 宋佩瑜将赵臣的心思都看在眼中,总觉得赵臣的想法也在薛临的算计之中。 在正式对赵国发出议和国书之前,薛临已经为议和扫清所有阻碍。 其中包括不惜代价的从赵军手中抢走白县、成县和丰县,将魏忠最后的利用价值榨干,利用魏忠让永和帝与肃王沾染上米囊甚至主动在与赵国来往的国书中透露,如果双方议和,陈国可以适当的在目前赵陈共治的豫州让步。 不知道陈国朝臣们,又是如何看待薛临一心一意要与赵国和谈之事。 宋佩瑜却没想到,薛临为和谈之事殚精竭虑,将千里之外的赵国安排的明明白白。 为了让重奕和宋佩瑜在他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到达白县,薛临甚至愿意冒着从前特意避讳的风险与重奕面对面,却傲慢的懒得理会陈国朝臣反对与赵国和谈的声音。 宋佩瑜和重奕离开咸阳不久,就收到消息,薛临已经从金陵启程。 相比重奕走到哪里都带着浩浩荡荡的骑兵,文臣只要宋瑾瑜一人足以的架势,陈国宣泰帝的排场委实大的有些离谱。 重奕和宋佩瑜只带了两万骑兵和七八个文臣。 这七八个文臣也是分工明确。 有熟读史书,格外擅长引经据典,在弘文馆修身养性的学士。 也有在御史台横扫一片,不仅让朝堂上过的同僚恨得牙痒痒,甚至连御史台的同僚也烦他烦得不行,却那他没办法的御史。 还有让以上的人都拿他没办法的吕纪和。 陈国宣泰帝却将小半个朝堂都带上了,上至三朝老臣,下至宣泰帝登基后才开始显赫的新贵,足有二三十人。 到达豫州后,宋佩瑜终于拿到薛临的随行名单,名单上整齐排列的名字让宋佩瑜发现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名单上的人,要不就是自从薛临登基后,就与薛临多有龃龉,身后却有所仪仗,让薛临一时半会无从下手的老臣。 要不就是薛临一手提拔上来的心腹。 宋佩瑜才不相信骄傲自大的薛临,带上这些总是反驳他的陈国老臣,是想在和谈中听从不同的意见。 以薛临睚眦必报的性格想将这些总是与他作对的陈国老臣也顺手埋在白县还差不多。 宋佩瑜本是脑海中灵光一闪,才想到这个可能,顺嘴将他的发现说给重奕听后,宋佩瑜却越来越觉得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极有可能就是薛临的打算。 将陈国不听话的臣子也顺手埋在白县,再对外公布,那些在陈国颇有威望的老臣是被赵国残杀。 对于薛临来说,岂不是一举数得? 脸颊突然传来的刺痛让宋佩瑜猛得回神,抬起眼皮后正对上重奕略含不满的目光。 本就近在咫尺的脸忽然贴了上来,宋佩瑜去推重奕的手下意识的变成搂住重奕的脖颈。 唇齿相接,宋佩瑜顿时被甜腻的桃花味笼罩,甚至连喘息都是桃花的味道。 靠在重奕肩上大口喘着粗气时,宋佩瑜听见重奕低沉的声音,别想了,入城后就拿薛临的头挂在城墙上祭旗。 重奕不提薛临还好。 听见薛临的名字,宋佩瑜因为缺氧而满是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