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页 (第1/2页)
蒋攸宁觉得她今天看上去有点不太一样,但具体哪不一样他又说不出来。 他对上她的职业笑容,不知道她是真高兴假高兴:“……我们不是早就认识了吗?” 第11章 微信 戴焕中看看这边,看看那边:“怎么,你们跟我说暗语呢?” “没有,”于燕弯唇,“我和蒋医生之前见过,加上今天,我认为该有一次正式的问候。” 她看向对面,仿佛在问:是吗? 蒋攸宁短暂地握了下她的手:“是,我也很高兴。” “这样啊,”戴焕中笑,“那敢情巧。” 蒋攸宁不知他们在他进来前谈了什么,但他一落座,话题似乎并没中断。他拿起紫砂壶给众人添了些茶水,还没往椅背上靠,就听老师说:“攸宁,刚才于记者对流调挺感兴趣,我记得你去肺功能组帮过忙吧。” 蒋攸宁回想起六年前的冬季:“嗯。” 于燕问:“流调的工作量很大吗?” “我那时主要在乡下做数据分析,感觉还好。可量化的基础工作一般由研一研二的学生负责。” “我看过部分流调人员的回忆,一个研究生在半个月内完成血样采集两千余例,贴了一万一千多个标签,拧冻存管盖也达到六千多个……”于燕放缓语速,“这种工作强度是具有代表性的吗?” 戴焕中:“基本上是这样,流调团队要联系各地医院,也要深入山区、城镇、农村,进行细致的入户现场调查和严格的肺功能检查,因为采样点数量多,分布广,人手就不够,一天十二三个小时的工作时长是必须保证的。” 于燕可以想见那种辛苦:“加上调查时间集中在冬季,气候条件也为此增加了难度吧。” “是,即使大家在白大褂里穿最厚的棉袄棉裤,也冻得直发抖,热水成了稀缺资源。”戴焕中指了指面前的茶具,“和这些比起来,保温杯和玻璃杯简直价值千金。保温杯存水,玻璃杯捂手,小容量的烧水壶压根不够用,要我说,它没日没夜地轮轴转可比人累多了。” 他说得轻松,众人都笑。于燕顺着问道:“那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团队的气氛如何?前后发生过明显的变化吗?” 戴焕中想了想:“变化肯定有,起起伏伏的,好在起比伏多。” 他看向蒋攸宁:“我记得是李教授他们吧,一边贴着什么暖宝宝,一边喊着要冻死殉职了。” 蒋攸宁嗯了声:“李教授年纪大了,嘴上抱怨,但做检查的村民一排队,他都是待到最后才离开。” 于燕诚恳:“这说明团队和个人的信念感是一致的。” “对,信念感这三个字很重要。”戴焕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