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场日记_第12章 第12记:世界读书日|蓝朋友带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章 第12记:世界读书日|蓝朋友带您 (第5/5页)

心,帮助找老师和学习资料,给了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创造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有信心考出好成绩。”

    “白天人看人,晚上看星星。”对驻守在林场里的指战员来讲,读书,成了任务之余最大的爱好,也是克服孤独、寂寞最好的方法。受条件限制,队员们把平常看的书整齐地堆在闲置的木板床上。在长达半年的驻防时间里,队员们看完了自己选的书,便互相交换着看,不少队员还把读书之乐记录到日记本里。开展读书分享、撰写读书笔记、张贴读书体会,甚至在执勤途中争议书中观点,成了这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在长年累月的读书中,不少队员悄然发生改变。

    “刚进驻林场的时候觉得特别新鲜,待个十几天后有的队员就坐不住了。每天的任务就是巡护、设卡……日复一日,山里网络信号又差,过一天跟过一年一样,很漫长。这个时候,读书成了大家任务之余最大的爱好,也正是沉浸在读书里,很多队员才克服了孤独、寂寞。”从事森林消防事业14年,今年已是连续第10年进驻善洲林场的消防员刘少勇,感受最深。

    为了鼓励指战员读书,解决读书中的困难。支队每季度统计一次指战员书目需求,与驻地新华书店建立合作机制,推广“好书进林区”“好书进队伍”服务活动,为队员们送来心目中的书籍。政委和智说:“支队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一方面能提高队员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是能好的丰富指战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队员们把心静下来了,才能克服孤独,更好的完成任务,守护好杨善洲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大理州森林消防支队永平中队周万明。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作家肖洛霍夫小说创作的最高峰。这部史诗荡气回肠,规模宏大,以中农哥萨克葛利高里及其一家在动荡年代的巨大变迁为中心,展示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到国内战争期间,哥萨克民族在革命年代的苦难历程。将整个俄国转型时期的风貌描绘出来。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至苏联国内战争这一时期为背景,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在这10年间个人,哥萨克,国家的重大变迁。这10年对于俄国来说是一个风云巨变、波澜壮阔的10年。10年间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发生“十月革命”推翻帝制,红军与以哥萨克为主的叛军又进行一场内战,一场对手不同的战争,一场发生在同一区域的战争,一场同样一群人参与的战争,引发一个又一个的“悲歌”。

    主角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哥萨克村庄,与其他人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俄国的十月革命来袭,本来平静的哥萨克民族出现了巨大的动荡。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葛利高里开始努力地找寻正道。于是,葛利高里不断地徘徊于红军与叛军之间。战争期间,他的父母,妻子,兄嫂相继死去。哥萨克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得葛利高里并不能认清时态,看不透历史的进程,于是不断地迷惘,而终于要接受俄国的新社会制度时,自己却一无所有了。葛利高里是一名历史的牺牲者,是一名可歌可泣的英雄,但同样也是一个可悲的人物。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我比较喜欢的部分,我比较喜欢的是本书开篇的一首哥萨克古歌,它名字叫《顿河悲歌》,它的内容是:

    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来翻耕

    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翻耕

    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着年轻的寡妇

    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

    静静的顿河的滚滚的波涛是爹娘的眼泪。

    噢,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

    噢,静静的顿河,你的流水为什么这样浑?

    啊呀,我静静的顿河的流水怎么能不浑!

    寒泉从我静静的顿河的河底向外奔流,

    银白色的鱼儿把我静静的顿河搅浑。

    在读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下的人性是狼狈的。在时代的剧烈变化期,虽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究逃不出大时代背景的笼罩,生活都不是自己能掌握的。每个个体只是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小小缩影。每一个置身于战争洪流下的人都无法逃脱被裹挟着泥沙俱下的命运。作者向我们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下人最真实的样子,也更让我们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与宝贵。

    作为新时期的森林消防员,我们应倍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充分认清和平年代我们应有的担当和作为,把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高高举过头顶,牢记训词精神,始终保持对党忠诚,继承和发扬森林部队优良传统,永葆纪律队伍本色,在灾害事故面前勇当先锋,在急难险重时刻敢打头阵,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在新的消防救援事业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感谢大家的聆听,再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