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节 (第2/3页)
王回来啦!” 街上的百姓,似是就在等这一刻,一闻此言顿时便涌了上来,满口嚷着“英雄!”“义士!”等词。甚还有人,激动难抑,就跪倒在路边朝着于成钧等人,咚咚的磕起头来。 草头百姓,大多不通文墨,口里的言辞未免就有些荒唐,但那质朴之情,却令人动容。 于成钧却被这情形弄得愣了个当场,不由自主的身侧的罗子陵道“子陵,这到底是……” 而那一向冷峻多智的罗子陵,竟也纳罕不已,说不出话来。 燕朝自定国至今,已历经七代。 许是承平太久,这原本尚武的皇朝到了近些年,竟兴起了重文轻武的风气。 明乐帝自身便极爱诗词歌赋,常以风流雅士自居,甚而于朝廷各有司外另设了一处官署,名翰墨司,设正官常侍一人,余者皆为待召。 这翰墨司并无别用,只专门撰写诗词,谱以艳曲,以娱天子耳目。 如此,倒还不算什么。 只是某年科考,出了一件奇事。 有一名举子在场中替人捉刀,被巡视擒住,原是要治罪的。然那时恰逢明乐帝驾临,听闻此事,便下旨将人押到御前问话。 这人身犯舞弊罪条,到了皇帝座前却是不惧不慌,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明乐帝见他言辞不俗出口成诵,有意试他,指着身侧的御前宫女,令他以此为题,写赋一篇,并以一炷香为限。 这人虽贪财,才情倒是高的,不过片刻功夫,便撰写出一篇文风浓艳的《宫娥赋》来。 这篇文章送到御前,正投所好。明乐帝读过,便大为感慨才子一位,杀之可惜,便将他留了下来,罚他入了翰墨司做了个待召,将功折罪。 此人身犯律法,却不止没被降罪,反倒平白得了个官职。虽说这官名有些不大好听,但普天下的读书人含辛茹苦不就为此么? 如此一来,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盛焉。 满朝便刮起了这股子重文轻武的风气,便也波及民间,乃至于各处书院私塾教起课来,正经的学问做不好也不算要紧,能做出风流诗篇便算本事。毕竟,科考上不去,还能递诗词卷子到翰墨司去不是? 燕朝重文轻武,及至于民间百姓亦推崇文人才子,而不待见武人。 故此,于成钧同罗子陵,虽在边关立下赫赫战功,却也不曾承望回到京城竟能受到百姓的夹道欢迎。 罗子陵只怔了片时,旋即回过神来,面色微沉,低声道“王爷,早些回宫复旨为上。” 于成钧自是晓得轻重的,朗声一笑,向围着的人群大声道“诸位盛情,本王心领了。然则本王赶着进宫见圣上,烦请老少爷们让让!” 他嗓门洪亮,又刻意抬高了声量,将众人耳膜震得嗡嗡作响。 围拥着的百姓先是一呆,随即便纷纷鼓掌喝彩道“好!不愧是真英雄、真丈夫!这气势、气魄果然不凡!”嚷嚷着,便将道路让开。 于成钧便打马前行,罗子陵同着一众兵士亦在后面跟随。 京城人烟阜盛,路上行人甚多,不能快马奔驰,好在于成钧也不赶行程,信马由缰的向宫廷缓缓行去。 他离京三年,重入这繁华之地,看着市井之间的热闹,同自己待了三年的边关清苦地可谓天壤之别,饶是本就富贵乡里出身的王爷,心中亦生出了无限感慨。 想到这三年里边关疆场遇到的无数凶险,于成钧摸了摸自己的后颈子,禁不住嘿嘿笑了两声,心中暗自说道幸好这颗脑袋依旧稳固,留得性命能回去见我家王妃。 念起陈婉兮来,于成钧的心里忽然漾起了一股柔情,宛如这三月末的春风,和暖温柔,轻轻的拂过面颊,带着几许不知名的花香,又如美酒令人迷醉。 他微微眯起了眼眸,心思早已飞到了那肃亲王府之中。 不知他那位娘子,是否正在府中怀抱孩儿,翘首以盼他归家呢? 三年过去,当年的许多事都已模糊,但她一袭红装端坐于床畔,静静等候他的模样,始终深深的刻在他的心底。 已然回到了京城,却不能立刻就回府见她,还要先进宫面圣复旨,这可真令人恼火! 于成钧只觉得胸口有些燥动,却又不由的一笑晚些又怕什么?他的王妃,横不能飞了。 罗子陵不知身边的这位肃亲王,心思早已飞到王府中去,同他的王妃缠绵起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