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节 (第2/3页)
,他微微一愣。 半晌后,梁诵笑道:“愚之,你先出去。” 徐慧作了一揖,离了书房。 唐慎抬起双臂,双手举着这封请帖,俯身行礼。 梁诵道:“愚之走了,不如你来给我研墨吧。” 唐慎走上前,他将请帖递给梁诵,梁诵接过请帖放在桌子一角上,又开始画起画来。唐慎捋起袖子,拿起一块墨锭,在砚台上研起墨来。羊毫笔下,悬崖中的兰花高洁典雅,书房里却是一片寂静。 等画完一朵兰花,梁诵开口道:“怎的又来了。” 唐慎一边研墨,一边道:“来给先生赔礼了。” “哦,赔礼?你做错了什么吗。” 唐慎想了想:“小子或许没做错什么,但是小子也没做对什么。” “说吧,你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重阳节前三日,先生给小子一张请帖,请入府一叙。小子做对了,猜中日期是重阳中午,与先生在亭中赏菊。然而时至今日,小子都做错了一件事。” “什么事?” “狂妄自大,得意而忘形。” 梁诵搁下笔,笑道:“老夫可没这么说,你这小儿郎,挺会给自己找事。” 唐慎也放下墨:“先生不这么说,那我岂不是觉得更羞愧难当。小子不才,曾放言过目不忘,倒背四书五经。然而先生也两次都说过,连读了五六十年书的老秀才都不敢说这大话。那请帖上的字谜,我至今没看透。如今我明白了,先生只说赏菊,是诚心邀我。又将‘重阳’二字暗藏在诗中,是想告诉我,小子还十分浅薄,人外有人,不可猖狂。” 梁诵望着唐慎,许久,道:“老夫想说的,你都说了。老夫没想说的,你也说了。你这小唐郎,可真让老夫无话可说。” 嘴上说着无话可说,梁大儒却摸着长须,面露欣慰。 唐慎见梁大儒没生气,他心底暗自松了口气。他接着道:“来之前,小子听说了一个故事。” “哦,什么故事?” 唐慎犹豫了一下,道:“开平三年,五原城外,辽人大军来犯,气势汹汹。”唐慎说完第一句话,梁大儒面色一变,嘴唇翕动,但是没开口。唐慎继续道:“辽人突然发难,五原城中兵马不足。那年正是干旱之年,城中粮草不多。朝廷的援军眼看还有十日才能到,辽军将五原城团团围住。” “不是十日,他们半月才到。” 唐慎愣了一下:“是,半月才到。五原城的守城将军眼看城中百姓军民被困,无法得粮,他拿出十万银两,给了当时的都指挥使,请其偷偷出城,筹集粮草。” 那是二十一年前,开元三年,新帝登基时出了些乱子,国力大伤。连续十年,辽人频频来犯,惹得民不聊生。 五原城本不与辽人相邻,所以城中守军也只有三千余人。谁料辽人趁大宋旱灾,突然发难,连夜夺取了幽州城,大军逼到五原城下。守城将军名为郑元平,出身草莽,是靠自己双手打出天下的莽夫将军。 辽人逼城,郑元平守了三日,城中无粮。郑元平找到都指挥使梁诵,他双膝跪地,请梁诵拿十万白银前往西夏,回来救人。 郑元平:“我与五原,同生共死。” 就着夜色,梁诵躲开守军,去了西夏。西夏到五原有一条水路,若是走水路运粮可以躲过辽人的探子。但那时西夏与辽、大宋都是友邦,结有盟契。梁诵找到一个西夏商人,对方贪图十万银两,却又担心搅入战局。 梁诵当时三十出头,是大宋赫赫有名的才子。眼见一日日过去,城中无粮无草,又有辽人逼城,他当即跪地,以头抢地,磕得头破血流,请那西夏商人出了两艘船,载满了粮草,送去五原城。 只可惜他到时五原城已破,郑元平的头颅被辽人砍下挂在城头。 唐慎道:“先生那时眼见负了郑将军的嘱托,便拔出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