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余心艮 (第3/3页)
粹无暇的儒义中,却产生了,皮貌非皮貌,人心渐泯灭的假态,它是一种为人熟知,却又为人所不知的联系,人与人之间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联系,包括我自己。 然而这种假态,脱离了原始赤诚,它原本是不应该存在的,即使是存在也应是少部分的,而不是普遍,可它的现状就是,它深植于中华文化,深植于传统意识形态下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中。 “是儒不是道,其儒亦有道”,脱离道谈儒,人只会离儒愈远,真正的大儒不一定要为万世开太平,但他一定要本心如一,这一点我很敬佩王阳明,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了解下这位明代的儒圣。 义,礼,仅算的上儒学外衣,而儒的核心在于“仁”,仁者,仁己由而仁人,仁人由而仁己,仁人莫仁己者,是谓君子,仁己而莫仁人者是谓小人,而世人误于君子小人之辩,殊不知,君子同小人尔,皆非仁者,仁者仁己仁人,弃君子小人,是谓儒道仁之首径。 对于儒道两家我仅以我个人观点解析,道不真,情真,望大家有取舍的看待。 相较于道儒两家,或许我对空门的误解会更深,谈及释,因是两幅图,其一武僧图,其二方丈图。这很大程度体现的是影视以及文学对释文化的固化,但又不失为释文化的人性体现。 在我眼中,释文化应是这般,它就应该有杀气腾腾的武僧,国家太平则看寺守院,战时报国,也应有慈眉善目的老方丈,在寺内度化众生,又或者如那些浪人所构,俊逸的僧人困于红尘,不知归路。这些都没错,这就是释文化与人性结合的果实。 但其实,释文化是具有神性色彩的,说是神性,更不如说是灵性,是一抹静态的灵性,即脱离于人,却又置于人,就像是绚烂动景中的刹那永恒。 如果用图画描述,道是一幅云气翻腾的山海画卷,儒是一幅乡间故里的祥和演绎,而释则是一幅青山绿水间的莺啼萤语。 但若用这些词藻来形容,儒道或许会一致,而释不同,它既是画,却又不是画中的动态景观,它是在动态景观中,最难察觉之处的静色,这抹静色,需要的是一个“静”人,不然很难把握。 道是隐性的人生,儒是显性的人生,释则是随缘的人生,若是刻意追求是不可能体悟禅意的。 道由周身,欲则往之,儒由周身,欲则往之,释由周身,欲则不往。 参悟佛法,并非由心,而是身心如一,是人与自然与自我达到统一的那个瞬间。释的一生最是短暂,也最是永恒,释是超然,又是极端痴尘,释之至,痴也。 与释文化原产地不同,在经过了华夏文化的加工,它变的杂而有道,道所各异,真正的释者是不趋同的,他们所求的是片刻的永恒,而非众生相一。释文化的极致也非宗教信仰,而是人类的原始信仰,是生灵对生灵的尊重。 [悠悠] 经过上文,可以清晰了解到,我所表达的,无论是理是情,都偏重“人”字,是的,我个人对人有着原始信仰,因为人象征着无暇,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各异,都是不能掩饰作为一个人最原始的净,他们的起点始终是净的,出生是,离世也是。 或许,人不能达到一切都好,但人的精神是万物不可比拟的,所以我信仰人,信仰一切原始的灵魂。我不知道故事里的神仙生活到底有多好,但我知道若是灵魂纯净之人与灵魂纯净之人,一同为纯净之事奋斗,一定是好过神仙生活的,毕竟,所谓仙神,也不过是人类将极度纯净的具化。 但事实上,以当前实际分析,对人的原始信仰很难实现,灵魂的纯净也很难保持,人类总是对发展具有误解,经济虽然是基础,但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归人类本身,回归对人的信仰。 灵魂纯净并非所谓的道德高尚,又或是品学兼有,它不是一种表象,而是内象,说白了,就是纯粹,不参杂任何除情感以外的情感,是交流的自然与眉宇间的悸动,而不是被赋予了所谓高低贵贱的处心积虑。 今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原始状态了,私欲充斥,我们很难做到公私无别,很难去爱人像爱己一样。风俗淳也再不是乡村的代名词,因为信息化的高度化,风俗淳也只能是过去式,桃花源之所以令人向往,应不仅仅是风景异,最终还是要归结于风俗淳。 悠之一字,却有其美,悠是原始的美,也是最近灵魂的,它像云朵,也象征着灵魂的洁白纯净,但落在上面的灰尘却不那样想,不要等到人老了再去打扫,会有很多遗憾的,长辈影响晚辈,若人人都能忆起儿时,或许就没有那么多污垢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