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0节 (第1/4页)
而林庆听了他的提议之后却轻易地就同意了,在暗自庆幸的同时似乎深怕林庆反悔,毫不犹疑立即带着他的五万大军便先走了,所以现在只剩了陈敬和林庆一干人等。 而几日之后,他们便已经经过了陈水城,一路向着武光城前进,而越接近最前线所见便越是荒凉,但这些经常被匈奴光顾的城池不仅荒凉,而且处处都透着一股凄凉与血腥的味道,如此情景之下,这里的百姓们过的定是一种水深火热的日子。 而百姓们过不好了,人口又怎么增加呢?恐怕本地守关将士连自己的兵员都难以补充吧,否则又怎会需要景惠帝增派十万兵马? 这个十万兵马不是虽不是平西将军要的,但未尝没有跟景惠帝提过增加戊守将士的事,更加上这次景惠帝惊慌过度之下,大笔一挥,十万人马便硬生生地凑齐了。 而若是平时这种事肯定是不可能的,不是说如今大梁境内还算安宁,就是十万这个数字也太敏感了。 越是深入西北,队伍的气氛便越是凝滞,仿佛处处透着一股压抑。 一路上所见的百姓大都面黄肌瘦,双眼无神,目光呆滞,城镇上的商铺处处都透着一股被洗劫过的痕迹,而路边的庄稼更是长满了野草,可见匈奴祸患之深。 林庆和赵子慕二人策马走在一边,这时的他们正经过一个荒凉的小镇,大军所过之处尘土飞扬,三三两两的百姓畏缩地躲到了一边。 不知是被这一路所见所感染还是因为心中有事的缘故,二人间气氛很沉默,良久赵子慕才道:“如今我们就要到燕平关了,千岁爷可有什么打算?” 这个打算不仅是指如何立足,也指的是对边关的将士和匈奴人。 林庆沉默了一下然后道:“西北的官员能收则收,若不行则换之杀之,至于军中将领,只要他们不挑事便由他们去,而带兵打仗我不懂,便不管了。” 赵子慕的眼神暗了一下,然后看着四周荒凉的景象道:“如此,匈奴之祸不除,你还要在这里待多久呢?京师不能没有你。” 赵子慕道,她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越窝于这块地方林庆不仅危险而且也会失了在京中的优势,而景惠帝那个酒色之徒如果哪天一不小心就嗝屁了,司徒耀华登位,那他们就得干脆想想怎么死了。 而赵子慕是不会让林庆死的,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之后,赵子慕接着道:“千岁爷可知,为何我朝与匈奴之战一直僵持不下?且我大梁有越来越弱之势,可是我们的兵不够多?将不够广?还是粮草不足?” 林庆摇了摇头,看了一眼一望无垠的天空低声道:“我朝太祖是个崇武的帝王,纵横天下打江山,战火硝烟中成就宏图霸业,如果是太祖时期,匈奴人若犯肯定会被杀个片甲不留,杀得他们远遁大草原,不敢再犯。可是自太祖之后,大梁的皇帝便开始崇文鄙武,不断地抑制武将的实力,大肆的任用文官帮他们治理天下,可是天下是靠一群只会满口圣贤,纸上谈兵的文官就能治理的吗?因此,我朝的兵治便慢慢地弱了下来,将领无才,有才的又不能得到充分的任用,还有的受到文臣的打压和排挤,大梁的兵如何能强得起来? 而匈奴却不一样,他们原本都是草原上牧羊打猎的零散部落,因此他们的骨子里天生带着嗜血的凶性,而这种部族除非灭亡否则他们只会越来越强。最近的百年中,草原上更是出了几个出色的首领,不断地将那些零散的部落收服,最终扬威整个草原。 而我们大梁不一样,匈奴人不停的侵犯着我们的疆土,而我们的大梁每一代帝王都只知道守成,早已失去了太祖时期那种不断进取的锐意和戾气,一代更比一代孱弱,对付匈奴只知道将他们赶出去,可是匈奴又怎么是只需要赶走就可以的呢? 他们一次次的被赶走,又一次次不屈不挠地重新犯边,而他们就在这种循环中越来越强,而我大梁的实力却被消耗得越来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又没有出色的将领,大梁又怎么会不败呢?” 赵子慕听了半响才点了点头,没想到情况如此复杂。 林庆低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