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初见秦王 (第2/2页)
风:“贤弟,我是知道你智谋绝伦,可是你真的确定这秦王会” “是的!很确定!” 杜伏威见殷清风这么说,他也没犹豫,“好,既然你这么说,这秦王我明日便去邀请!” “如此便谢谢兄长了!” “你我之间不用气!” “兄长虽然不欲再沾惹政事,但不妨与秦王多走动一番。” “这是为何?” “秦王现在的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太子李建成。如果兄长与秦王保持一定的亲密,也可让某些人投鼠忌器,说白了,咱们现在就是要狐假虎威。等大势明朗了,兄长的安危自然也就无虞了。” 十二月的第一个旬休日,吴国公府里,李世民、杜伏威、殷清风端坐木榻上各自进餐。 等撤去宴席后,杜伏威与李世民闲聊了一会儿关于菜肴、他那些被李世民收留的那些原先手下的事情后,向李世民说道:“伏威有今日,还要感谢伏威这义弟。没有我这义弟的建议,伏威也不会安然做一个逍遥自在的富家翁。”| “哦?”李世民打量着除了一开始介绍后便不再言语的殷清风,心里有些好奇了,“你这义弟出了什么建议?” 杜伏威将殷清风那日说的那些分析的话和建议说了一遍,“伏威当时深以为然,可喜的是江南真正降服于陛下、伏威也能安然度日。今日请秦王大驾光临,便是想将伏威这少年英才的义弟举荐给秦王殿下。” 说完,杜伏威又将殷清风为什么离开郧国公府的事情说了一遍。 李世民一边听着杜伏威的介绍,一边打量着端坐在木案后的殷清风。 殷清风之前已经观察过了李世民: 看着眼前这位身高一米九、宽额浓眉墨髯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是一代明君李世民同志?我们这就见面了? 殷清风神情不由的有些恍惚:“他是公元五九八年属马的(戊午年)、他十六岁时与十三岁的长孙结婚、他二十八岁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他二十八岁时登基御宇、他在位二十三年间造就了贞观盛世、他下令美化自己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形象、他征高句丽、突厥、他和亲吐蕃、他” “听吴国公这番介绍,殷小郎君不但身怀智谋,而且还很有魄力,某甚至欣赏。”李世民按下心内的惊奇,对殷清风赞许道。 殷清风将臀部略微抬离,双手作揖说道:“厚颜与殿下相见,甚是惶恐。” “某见才心喜,既然你义兄举荐了你,可有何教某?” “不敢!实是义兄谬赞,不过小子还是有些想法欲闻与殿下的。” “嗯那你就说说吧。” “纵观我中华几千来,这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为一个帝王,最主要思虑的是如何做到合而不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李世民手抚着他那浓黑的长髯自语着,“那你说说如何才能合而不分?” “以东汉末年为例,黄巾军的出现,不是单纯的因为张角兄弟的出现和蛊惑,而是因为百姓早已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了。对于百姓庶民来说,他们只要求能吃饱。能吃饱的庶民是不愿意叛乱的,前几年天下纷乱便是这个道理。” 李世民追问道:“那你可有具体的办法?” “小子倒是有一些想法。但是想法只是想法,若果贸然说出,怕是会有些偏颇。小子在读书的时候,想出来一个道理,这道理便是:验证出真知。所有的事情,不经过调查不经过探索,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此荒谬也。” “那你倒是说说你想怎么验证?” “小子这义兄名下有圣人赏赐的田地,小子想在这田地里做些事情,才能知道小子的想法是否可行。” 殷清风含含糊糊的话,并没有李世民失去兴趣,反而继续问道:“也就是说,你的那些想法,要等明年收秋了才知道?” “是,明年秋收的时候会有一些成效,但最终的结果,怕是还要再有三至五年才能最终确定。” “好!你如此幼龄便忧心黎民之事,行事又如此谨慎,如果明年秋天真有成果了,到那时你再来寻某。” 李世民并没有因为殷清风的那番话而立刻表示什么太多的欣赏,不过他现在记住了殷清风这个人是一定的了。 李世民再与杜伏威说了一番话后,便要离开了。 在李世民要上马之前,殷清风将一个口袋双手递到了李世民面前,“今日有幸面见殿下,小子有一物奉上,还请殿下笑纳。” 李世民好奇的接过去过,用手颠了颠,并没有立即打开。等上了马后,“某期待你的表现。” 说完,李世民带着一队人马离开了。 殷清风站在那里看着李世民离开后,回头向杜伏威说道,“兄长,不知嫂嫂什么时候能到长安?” “估计现在已经早过了襄州(襄阳),按照路程算,大概还需要十日左右。” “等嫂嫂来了之后,月眉也算是有个伴儿了。我这就回去了,留她一人在家我也不放心了。” “好,那我就不挽留了,等你嫂嫂来了后,定叫你二人过来相诉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